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教务处(2024)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4年04月11日 19:47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等为依据,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系统梳理课程体系,全面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严格毕业条件要求,突出专业优势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范围

我校 2024 年秋季招生的所有本、专科专业。

三、修订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教学文件,具有严肃性和稳定性。对 2024 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是在 2023 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尽可能在保持稳定性与一致性基础上对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建设要求等不匹配的个别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整体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 四史”教育,全面做好 四史”类思政课课程、“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等相关课程开设,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将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从养目标到培养规格再到教学目标的专业思政目标体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力量、育人资源和育人手段,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融合、深度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二)突出应用,彰显特色

根据国家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等要求,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专业办学实际,科学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加强特色课程和环节的设置,灵活设置有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确保行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对应关系。

(三)优化结构,更新内容

充分考虑专业教育的内在逻辑,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合理确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及时将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固化 到培养方案中,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补充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思想、观念和 成果,体现交叉学科的最新进展。

(四)强化实践,注重创新

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对学生工程意识、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鼓励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调查、现场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通过联合开设课程、联合建设基地、联合建设平台等形式,加强协同育人。

(五)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构建多元化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学科大类培养、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根据学生成才的不同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与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要求等方面,注意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尊重学生在基础能力、兴趣特长、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实行分层次、分类型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创造条件,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六)打造一流,提升质量

围绕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以新工科、新农科和新文科为抓手,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形 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氛围。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工科专业建议 开设《工程概论》课程。

(七)教法改革,考核创新

广泛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在线课程等形式,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进一步推进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式教学等,不断完 善课堂内外联动机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课程考核方式,通过加强过程考核,积极探索多样化、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并将改革内容体现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适当提高学业挑战度,进一步推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变革,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真实反映“学习成效”。

(八)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 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各专业设置 16(理论)+16(实践)学时的“劳动教育”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各学院负责劳动 教育的组织实施,课程内容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 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持续加强美育、体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完善体育、美育、劳育课程体系建设,科学构建体育、美育、劳育教 育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体育和美育的育人功 能和优势,鼓励教师开设艺术与审美类课程,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横向贯通,坚持“五育并举” ,形成协同效应。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深入推动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 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鼓励教师按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精神,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 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须选修 2 学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同时须选修 2 学分艺术与审美类课程方可毕业。

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渠道作用,通识教育必修课中开设好 32 学时(2 学分)的《心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积极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设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四、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应包含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学制及学分要求、授予学位、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表等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一)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1. 总体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潜力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关键,也是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各专业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精心凝练和科学制定本专业可衡量的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对照“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标准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新要求,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支持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目标要从整体上说明毕业生 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职业能力、就业领域、人才的基本定位等,表述应明确、具体,体现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3. 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毕业要求达成度是衡量与评价人才培养是否合格,是人才培养考核的重点。各专业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毕业要求进一步细化(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说明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并将毕业要求 科学合理的分解为可衡量的指标点,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工程教育专业可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确定毕业要求,其他专业可结合国家专业类质量标准确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不低于各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各专业要根据毕业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科学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建立毕业要求及其相应支撑教学环节的关系矩阵,明确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支撑度,避免开设无承载培养要求的课程。

(二)修读要求

1.学制、学分、学时要求

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允许学生提前或者延期毕业。基本修业年限 4 年及以上的,学生提前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但一般只能比基本修业年限提前 1 年;学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未能修满培养计划规定学分的,可以延长修业时间,延长时间不得超过基本修业年限的 2 倍。

本科各专业总学时原则上应控制在 2600 学时左右,总学时不包括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学时。

毕业以获取的学分来衡量,各专业修读毕业要求总学分原则 上应控制在 160 学分左右。

2.学期安排

每学年分秋季、春季两个学期,其中复习考试一般 2 周。为进一步优化学期学时安排,实施“学制 n-1”培养方式,本科前 三年、专科前二年、专升本第一年完成所有课堂教学学时计划,本科第四年、专科第三年、专升本第二年离校实习。

3.学分计算

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计算学分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 0.5 学分。学时与学分的折算办法如 下:

1)课堂讲授课程:严格按照 16 学时计 1 学分,课程总学 时安排应为 8 的倍数。

2)大学英语听说、大学体育技能课、实验、实训、上机等 课程:严格按照 32 学时计 1 学分,课程总学时安排应为 16 的倍数。

3)实习环节:如集中进行实习,一般 1 周计 1 学分;如分 散进行,32 学时计 1 学分。

4)综合设计与论文环节:集中进行的课程设计一般 1 周计1 学分,分散进行的课程设计每 32 学时计 1 分;学年论文每次 1 学分;毕业设计(论文)6 学分。

5)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可获得创新创业奖励学分。学分计算规则和方法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6)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要达到 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要达到20%以上,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 1 个学期。

(三)培养计划基本框架

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应体现对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要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科学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时间教学方法内容,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我校课程设置通常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职业教育平台课程(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构成,形成我校“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体系基本框架及学分要求见下表 1( 以本科为例)。

1-1:工程教育类及一般类 4 年制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设置

学分 合计

备注

 

 

 

 

 

 

 

 

通识 教育 平台

 

 

 

 

通识教育 必修课

思想政治类课程

16 学分

 

 

 

 

 

39 学分


大学英语

12 学分

大学体育

4 学分

大学语文/应用写作

1 学分

军事理论与安全教育

2 学分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1 学分

心理健康教育

2 学分

劳动教育

1 学分

 

 

 

通识教育选修课

四史”教育类

 

 

 

10 学分

 

 

本科生须修 四史”教育类 课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类课程,非艺术类专业必选 2学分艺术与审美类课程。

人文社科类

自然科技类

艺术与审美类

创新创业类

运动健康类

教师教育类

学科 专业 教育 平台

学科 基础课

 

必修课总学分不高于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总学分的 70%。

 

一般应

53 学分

 

各专业应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合适的计算机类课程。

专业 核心课


 


 

专业方向选修课

XX 方向

根据专业特点,原则上一般每个专业设置至少 2 个专业方向模块。


专业方向设置应符合本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XX 方向

 

 

职业 发展 平台

职业发展必修课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1 学分

 

 

一般应≥8 学分

职业发展必修课不限于职 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 指导。

就业指导

1 学分

职业发展选修课

 

根据需要设置学分。

可实行 学历证书+若干职 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也 可安排供学 生选择的职前 培训课程。

 

创新 创业 平台

创新创业必修课

 

创业基础

 

2 学分

 

 

一般应

10 学分

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针 对科研创新训练 、创业训 练、科技竞赛、人文素养提 高和职业技 能培训等开设 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 基础等方面的课程

创新创业选修课

 

根据需要设置学分。

 

 

集中 实践 教学 环节

 

 

集中实践必修课

军事技能训练

2 学分

 

 

 

22 学分


社会实践


第二课堂

1 学分

毕业教育

1 学分

毕业设计(论文)

6 学分

集中实践选修课

根据需要设置学分。

1-2:师范类 4 年制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设置

学分 合计

备注

 

 

 

 

 

 

 

通识 教育 平台

 

 

 

 

通识教育 必修课

思想政治类课程

16 学分

 

 

 

 

39 学分


大学英语

12 学分

大学体育

4 学分

大学语文/应用写作

1 学分

军事理论与安全教育

2 学分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1 学分

心理健康教育

2 学分

劳动教育

1 学分

 

 

通识教育选 修课

四史”教育类

 

 

 

10 学分

本科生须修 四史”教育类课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非艺术类专业必选2学分艺术与审美类课程。

人文社科类

自然科技类

艺术与审美类

创新创业类

运动健康类




教师教育类



 

 

学科 专业 教育 平台

学科 基础课

 

必修总学分不高于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总学分的 70%。

 

 

 

一般应

53 学分

 

各专业应根据学科特点设置 合适的计算机类课程。

专业 核心课

专业方向选修课

XX 方向

 

公费师范生不设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设置应符合本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XX 方向

 

 

教师 教育 平台

 

 

教师教育必修课

心理学

2 学分

 

 

8.5 学分

中学教育各专业教师教育 课程 学分必修课 10 学 分,总学分 14 学分;小 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 学分必修课≥20 学分,总 学分≥28 学分;学前教育 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 44 学分,总学分≥64 学分。

教育学

2 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

1.5 学分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训练

2 学分

书法

1 学分

教师教育选修课

根据需要设置学分。


 

 

创新 创业 平台

 

创新创业必修课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1 学分

 

 

一般应

10 学分

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 针对科研创新训练、创业 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 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 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 创业基础等方面的课程。

就业指导

1 学分

创业基础

2 学分

创新创业选修课

根据需要设置学分。

 

 

集中 实践 教学 环节

 

 

集中实践必修课

军事技能训练

2 学分

 

 

 

22 学分

 

 

 

教育实践活动不少于 18

社会实践


第二课堂

1 学分

毕业教育

1 学分

毕业设计(论文)

6 学分

集中实践选修课

根据需要设置学分。

五、相关说明

(一)课程设置的其他要求

1.保障选修课比例。学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试点,原则上, 每个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分占该平台课程总学分比例保持在30% 左右。各学院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专业选修课课源。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逐步实现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有 2 名以上教师授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上课时间和学习进程,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2.推行“ 1 十 X”证书改革。鼓励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 在创新创业模块设置由考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一定学分。

3.规范高等数学等学科课程的教学。学校设立部分学科专业 教育平台备选课程(见表 2),各学院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灵活设置其他课程,注意课程名称的规范性。

2 学科专业教育平台部分备选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适用专业

D121001- D121002

高等数学A1-A2

6+6

6+6

理、工科类本科各专业

D121003- D121004

高等数学B1-B2

6+4

6+4

理、工科类本科各专业

D121005- D121006

高等数学C1-C2

6+4

6+4

经管类本科各专业

D121007- D121008

高等数学D1-D2

4+4

4+4

理、工科类本科各专业

D121009

线性代数A

4

4

理、工、经、管类本科各专业

D121010

线性代数B

3

3

理、工、经、管类本科各专业

D121011

概率统计

4

4

理、工、经、管类本科各专业

D121012

离散数学

3

3

理、工、经、管类本科各专业

4.鼓励各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创新探索,开 1.5 学分及以下的课程,并可以根据需要集中在半学期或几周内完成教学任务。

5.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及师资情况自行选定双语教学课程,在课程开设的前一学期申请并报教务处,经学校同意后可开设,双语课认定每三年一次,认定通过后可享受双语课程相关政策。课程教学规范具体参照《枣庄学院关于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枣院政字〔2007〕 38 号)的规定执行。

6.鼓励各专业将实验课程单独开设。各专业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逐步扩大综合设计性与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比例,减少验证或操作性实验项目的比例,鼓励各专业积极开设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

7.鼓励开设在线开放课程。各学院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需要,推动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培育优质课程上线,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在线开放课程,增加课程资源。

8.各学院应加强学业指导。实行本科学生学业导师制,各学院要合理安排学生每学期修读学分数与周学时数,避免出现学生某学期学时过于集中的情况,学业导师要引导学生合理选课,为学生提出学业指导意见,学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二)其他类型专业的培养方案

 1.专科专业培养方案

专科专业标准学制为 3 年,毕业以获取的学分来衡量,毕业总学分应控制在 120 学分。总学时控制在 2000 学时以内,总学时不包括专业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教育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学时。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要求,高职高专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 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 18 周。

专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结构及具体要求参考普通本科执 行。为了方便学生的专升本考试,学校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开设 《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语文》分别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学院承担开课工作,建议文科类专业在专业教育选修课中开设 《高等数学》。

五年一贯制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照普通专科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要求及相关文件修订。

2.“ 3+2”专升本专业培养方案

3+2”专升本专业标准学制为 2 年,毕业以获取的学分来衡量,毕业总学分应控制在 75 学分。总学时控制在 1200 学时之内,总学时不包括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学时。

专升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见表 3。原则上,其课程设置与该本专业后两年或三年的课程基本一致。

3-1:“3+2”专升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要求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设置

学分 合计

备注

 

 

 

通识 教育 平台

通识教育 必修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学分

 

8 学分


形势政策 1-4

1 学分

大学英语 A-B

4 学分

 

 

通识教育选 修课

人文社科类

 

 

4 学分

 

 

非艺术类专业必选2学分艺术 与审美类课程。

自然科技类

艺术与审美类

创新创业类

运动健康类




教师教育类



 

专业 教育 平台

专业教育必修课

必修课总学分不高于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总学分的 70%。

 

 

一般应

26 学分

各专业应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合适的计算机类课程。

专业方向选修课

XX 方向

根据专业特点,原则上一 般每个专业设置至少 2个专业方向模块。

专业方向设置应符合本专业人 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XX 方向

 

职业 发展 平台

职业发展必修课

就业指导

1 学分

 

 

一般应

4 学分

职业发展必修课不限于职业 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

职业发展选修课

 

根据需要设置学分。

可实行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 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也可安 排供学生选择的职前培训课 程。

 

创新 创业 平台

创新创业必修课

 

创业基础

 

2 学分

 

一般应

4 学分

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针对 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 技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 技能培训等开设研究方法、学 科前沿、创业基础等方面的课 程。

创新创业选修课

根据需要设置学分。

集中 实践 教学 环节

集中实践必修课

社会实践


 

一般

20 学分

 

师范类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不 少于 18

毕业教育

1 学分

毕业设计(论文)

6 学分

集中实践选修课

根据需要设置学分。

3.其他特殊类型的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所属二级学院在参考现有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会同合作单位共同制订。企业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学年(不少于 40 周)。

(三)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修订

各院部应根据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验教学大纲,明确各教学环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自主学习、作业、考试等)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

(四)课程编号

统一规定每门课程的编号为7位数:第 1位为开课院部编号,分别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详见附件 3 第一列); 2 位为课程层次代码,0 表示本专科统开课程(仅限通修课程编号),1 示本科课程,2 表示专科课程;第 3 位为课程类型代码,1 表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2、3 表示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4 表示创新创业平台课程,5 表示集中实践环节课程,6 表示职业教育平台课程(教师教育课程); 4 位为课程性质代码,1 表示必修课,2 表示选修课;第 5、6、7 位为课程序号,从 001 开始(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第 5 位为课程类别代码,1 为人文社科类、 2 自然科技类、3 为艺术与审美类、4 为创新创业类、5 为运动健康类和 6 为教师教育类,第 6、7 位为课程序号)。

通识教育(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由教务处统一编号,具体课程及编号见附件 1。部分学科专业教育、职业发展、创新创新创业平台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课程编号如下:

高等数学 A1

D121001

高等数学 A2

D121002

高等数学 B1

D121003

高等数学 B2

D121004

高等数学 C1

D121005

高等数学 C2

D121006

高等数学 D1

D121007

高等数学 D2

D121008

线性代数 A

D121009

线性代数 B

D121010

概率统计

D121011

离散数学

D121012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Z041001

就业指导

Z041002

创业基础                            Z041003


军事技能训练                         Z051001


社会实践                            Z051002


毕业教育                            Z051009


毕业设计(论文)                     Z151002


教育实习                            Z151013


第二课堂                            Z151005

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职业发展平台课程、创新创业平台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编号由各学院按上述编号规则制定。

六、组织领导

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各学院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落实工作,并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准确把握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掌握各学院的工作状态与进展,协调解决各学院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从整体上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实施。

组     

副组长:张立华

成  员:张爱民  王海峰  韩建侠  吕长青  卢纪丽

       梁兰菊  刘春丽  王玉海  王京龙  王满堂

       戴恩冰  吴  蕾  王  剑  刘振宇  傅金兰

       杨  振  蔡永清  裘  娜  董嫱嫱  郭  勇

       李  怡  杨中国  李宏运

同时要求各学院成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认真研究、周密布置、细致操作,具体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质量。

   七、其他要求

1.以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认真审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杜绝因人设课现象,切实将“六卓越一拔尖”2.0 版和教育信息化 2.0 版行动计划的新标准、新理念、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之中。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从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从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向以能力提升体系构建转变,从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转变。

3.工程教育类专业和师范类专业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符合认证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4.严格履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程序,培养方案格式应按照枣庄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参考范例。一经确定,各教学单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确需调整的,应严格按照程序审批后调整。

 

附件:

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分配表

2.专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分配表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流程



 

附件 1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分配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分

其中

 

总学时

其中

理论 学分

实践 学分

讲授

实验

其他

S111016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2

1

32+(32)

32


32

S111015

中国近现代史纲

3

2

1

32+(32)

32


32

S111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概论

3

2

1

32+(32)

32


32

 

S111014

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3

 

2

 

1

 

32+(32)

 

32


 

32

 

S111013

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概论

 

3

 

2

 

1

 

32+(32)

 

32


 

32

S111005- S111012

形势与政策 1-8

2

1

1

32+(96)

32


96

R111016- R111019

大学英语 1-4

12

9

3

192+(48)

144

48

48

I111001- I111004

大学体育 1-4

4


4

128+(16)


128

16

A111003

应用写作

1

1


16

16



Z011002

军事理论与安全 教育

2

2


32+(4)

32


4

A111004

普通话与教师 语训练

2

2


32

32



N111001

心理学

2

2


32

32



N111002

教育学

2

2


32

32



N111003

现代教育技术

1.5

1

0.5

32

16

16


N111004

心理健康教育

2

2


32

32



K111001

书法

1

1


16

16



E011001

大数据与人工智

1

1


16

16



Z051010

劳动教育

1



16+(16)

16


16

 


附件 2

专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分配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分

其中

 

总学时

其中

理论 学分

实践 学分

讲授

实验

其他

S211016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2

1

32+(32)

32


32

 

S211014

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2

 

2

 

0

 

32

 

32



 

S211013

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概论

 

3

 

2

 

1

 

32+(32)

 

32


 

32

S211003- S211008

形势与政策 1-6

1

0.5

0.5

32+(32)

32


32

R211001- R211002

大学英语 1-2

8

6

2

128+(32)

96

32

32

I211001- I211003

大学体育 1-3

3


3

96+(12)


96

12

Z011002

军事理论与安全 教育

2

2


32+(4)

32


4

A211002

普通话与教师 语训练

1

1


16

16



K211001

书法

1

1


16

16



N211001

心理学

2

2


32

32



N211002

教育学

2

2


32

32



N211003

现代教育技术

1.5

1

0.5

32

16

16


N211004

心理健康教育

2

2


32

32



E011001

大数据与人工智

1

1


16

16



Z051010

劳动教育

1



16+(16)

16


16

 

上一条:体育学院举行课程分析、专业剖析比赛
下一条:“提升技能 筑梦未来”体育学院学生干部青马工程第二次培训会